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UPSR - 成语故事.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UPSR - 成语故事. Show all posts

卧薪尝胆

卧薪尝胆

故事 春秋时,吴国阖闾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砍伤后死了。

他的儿子夫差为了给父亲报仇,领打败越军,俘虏 了勾践。勾践到了吴国,干着扫墓和养马的活儿。夫差每次出去游玩,勾践总是拿这鞭子走在车子的前面。

后来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示他的忠顺,竟拿起夫差的粪便尝了尝,以便预测夫差病好的日子。夫差于是对勾践说:“你忠心不二,放心会越国吧。“勾践回国后,一心要报亡国之仇,为了磨练自己,他夜里睡在柴草上,不铺被褥,又在起坐和睡觉的地方,挂上苦胆,每天尝一尝。经过这样的努力,越国很快强大起来,最终消灭了吴国。

外强中干

外强中干 出处

《左传·俗公十五年》

庆郑曰:"……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将与人易。乱其交 愤,阴血周作,张脉债兴,外强中干。进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 之。"释义 "干",枯竭。表面好像很强大,内部刺民空虚。用来揭露敌人貌似强大,实则虚弱的本质。

故事 庆郑,晋惠公手下的一位谋士。春秋时代秦国攻打晋国一连三仗获胜,秦国的军队乘胜进入了晋国的阵地,晋国形势危急。晋惠公决心亲自出征,抵抗秦军,于是便叫人给他的战车上套 上郑国出产的名马,此种马高大强壮,他以为用此马出征,有利于战 事。

在一旁的庆郑知道了,劝阻他说:"古代有祭袍活动或打这样的 大仗,一定要用本国产的马,因为本国的马在本国的国土长大,熟悉本 国的水土,懂得本国人的心,因而它听从本国人的使唤,而且它熟悉本国的道路,所以用它套车,不会不顺从你的意志。

晋惠公听了,并不以为然。只听庆郑继续说道:"现在你改用郑 国的马,你不熟悉它的性情,这太危险了,此马又高又大,又很强壮, 但一旦受惊,就会变得难以驾驭。此马惊恐紧张,血管膨胀,呼吸急 促。

外貌虽很强壮,但内部已气虚力竭了,若发生这样的事,后果不 堪设想,那时,要进进不得,要退退不得,后悔也晚了。" 可是,晋惠公还是没有接受庆郑的劝告,一意孤行,套上郑国的 马出征了。 不久,秦晋两国的军队在韩地交战,战斗十分激烈。正在此时。

晋惠公的战车所套的马,陷入了泥泞之中,战马受惊,狂嘶乱叫,拼 命挣扎,越陷越深,进退不得,晋军因此大败,晋惠公也成了秦国的俘虏。

玩火自焚

玩火自焚 出处《左传·隐公四年》 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

释义 比喻做坏事,干害人的勾当,最终将自食恶果。

故事 春秋初;卫国的公子州吁公然刺杀自己的哥哥卫桓公,自己当了国君。他当政后,一方面残酷地搜括百姓钱财,一方面拉拢 宋、陈、蔡等诸侯国一起攻打郑国,借以树立自己的威望,转移国内百姓对他的反抗情绪。 鲁隐公得知州吁弑兄篡位的事后,向大夫众仲道: “依你看,州吁这次夺权能够成功吗?他的国君位置能长久保住吗?” 众仲摇摇头,说:“州吁依靠武力兴兵作乱,给百姓带来灾难,百姓决不会支持他。

他如此残忍凶暴,没有亲近的人愿意跟随他。众人反对,亲信背离,要想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 接着,众仲又换一个角度说: “兵,就像火一样。一味地用兵而不知加以收敛和节制,结果必然自己烧死自己。依我看,等待他的将是失败。”

果然,不到一年,卫国人在陈国的帮助下,推翻了州吁的残酷统 治,而且将他杀了。

无可奈何

无可奈何 出处 《如己·酷吏列传》 复聚党而阻山川者,往往而群居,无可奈何。

于是作《沈命法》,曰群盗起不发觉,发觉而捕弗满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皆死。 释义 "奈河”,怎样,如何。拾心中不乐意,但却毫无办法。

故事 汉武帝时,由于统治阶级对内以严酷的手段进行治理,对 外又不断地进行扩张,对百姓强征暴敛,使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尤其是广大农民,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他们纷纷举行起义,起 义队伍大的数千人,小的几百人,自立旗号,攻打城池,夺取武库,释放死囚,杀官员,在乡里抢劫富豪,救济贫民,响应者不计其数。起义 震惊了当时的皇帝和朝中大臣,他们都很害怕,急忙调兵遣将,派重兵前去武力镇压。

然而,起义的队伍却越战越勇,有不可阻挡之势。皇帝和大臣们恐慌了,只得调集了更多的军队,执行残酷的杀 戮政策,一下子杀了一万多 人,还杀了给起义军运送粮食的几千人, 这样,几年后才捕获了一些起义军首领。

但是那些被打散的起义者 和没被杀死的人,又重新聚集起来,占领山岭和水乡,使水陆交通阻塞,他们往往成帮结伙地袭击官军,闹得声势很大,统治者心中既恨 又怕,但又对起义军毫无办法。 于是朝廷又制定了《沈命法》规定:对于成伙的盗贼没有发觉 的,或者已经发觉应捕获而没有能够捕获的,凡年俸禄在二千石以 下的官吏主要责任者,一律处死。

打这以后,小官吏怕杀头,虽有农 民起义者也不敢揭发,怕揭发了抓不住人,自己触法并牵连郡太守, 而郡大守也不愿意他们揭发,所以,农民起义军队伍越来越壮大。

“无可奈何”这句成语,在这个 故事中是用来形容统治者对农民起义恨之入骨,干方百计想消灭他们,但起义军却越战越勇,声势越来越大,统治者对此只能怀 恨在心中,却毫无办法。

醉翁之意不在酒

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并不在此,而是另有所图。

北宋杰出文学家欧阳修,别号醉翁。《醉翁亭记》便是他的得意之作。 《醉翁亭记》讲的是安徽滁县城西的秀丽风景。那里有一座亭子,据说是山里一个和尚建的,欧阳修给这座亭取名为“醉翁亭”。因为欧阳修常和朋友来这里喝酒。

欧阳修酒量小,很容易醉,但他为什么还爱喝酒呢?文章说:醉翁的本意不在酒,而在于欣赏那里的山水风光。他是借喝酒的兴致,以获得欣赏山水的乐趣。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出处 《战国策·齐策三》《惆易·系辞上》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释义 意思是说同类的东西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反之就分开、现在多比喻坏人相互勾结在一起。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名叫淳于。他博学多才,能言善辩,被任命为齐国的大夫。他经常利用寓言故事、民间传说、山野轶闻来劝谏齐王,而不是通过讲大道理来说服他,却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一次,齐宣王想攻打魏国,积极调动军队,征集粮草补充兵源,使得国库空虚,民间穷困,有的百姓已经逃到其它国家去了。淳于对此十分忧虑,他就去求见齐宣王.齐宣王爱听故事,淳于投其所好,说:“臣最近听到一个故事,想讲给大王听、”齐宣王说“好啊,寡人好久没听先生讲故事了、”淳于说;“有一条叫韩子卢的黑狗,是普天下跑得最快的狗。有一只叫东郭逡的兔子,是四海内最狡猾的兔子、有一天,韩子占追逐东部退,绕着山跑了三圈,又翻山顶来回追了五趟,兔子在前面跑得精疲力尽,狗在后面追得力尽精疲,双双累死在山腰,一个农夫看见了,没花一点力气,就独自得到了这个便宜、”齐宣王听出淳于语中有话,就笑着说;“先生想教我什么呢?”淳于说;“现在齐、魏两国相持不下,双方的军队都很疲惫,两国的百姓深受其害,恐怕秦、楚等强国正在后面等着,像老农一样准备检便宜呢。”齐宣公听了,认为很有道理,就下令停止进攻魏国。 齐宣王喜欢招贤纳士,于是让淳于举荐人才。

淳于一天之内接连向齐鲁王推荐了7位贤能之士。 齐室王很惊讶,就问淳于说:“寡人听说,人才是很难得的,如果一千年之内能找到一位贤人,那贤人就好像多得像肩并肩站着一样;如果一百年能出现一个圣人,那圣人就像脚跟挨着脚跟来到一样、现在,你一天之内就推荐了7个贤士,那贤士是不是太多了?” 淳于回答说“不能这样说。要知道,同类的鸟儿总聚在一起飞翔,同类的野兽总是聚在一起行动。人们要寻找柴胡、桔梗这类药材,如果到水泽洼地去找,恐怕永远也找不到;要是到梁文山的背面去找,那就可以成车地找到、这是因为天下同类的事物,总是要相聚在一起的。我淳于大既也算个贤士,所以让我举荐贤士,就如同在黄河里取水,在燧石中取火一样容易、我还要给您再推荐一些贤士,何止这七个!”

乌合之众

释义:“乌合之众”为贬意成语,比喻没有组织,像一群暂时聚合的乌鸦。

故事:西汉末年,王莽(邯郸市大名县人)被打败后,刘玄称帝。扶风茂陵(今陕西省)人耿龠随其父耿况投奔了刘玄。

没过多久,邯郸人王郎自称汉成帝之子刘子与,在西汉宗室刘休和大富豪李育等的支持下,自立为帝,建都邯郸。这时,耿龠手下的孙仓、卫包便劝耿龠投归刘子与(王郎)。

耿龠闻听大怒,按剑说道:"刘子与这个反贼,我和他势不两立!等我到长安请皇上调动渔阳、上谷的兵马,从太原、代郡出击,来回几十天,便能以轻骑兵袭击那些'乌合之众',势如摧枯拉朽,定能获胜。谁不识大局,去投奔那些反贼,定遭灭族杀身之祸!"

一暴十寒

一暴十寒:比喻做事无恒心。

这个成语源于《孟子》——《告子上》。
战国时,有个叫孟轲的人,大家称他为孟子。
孟子善于通过打比方来发表议论。

当时,有人指责孟子不尽力帮助齐王。孟子便解释说:“比如说,天下有些易活的植物,假如把它放在太阳下晒十天,然后再把它放在阴冷的地方冻十天,即使是生命力再强的植物也会死。我见到齐王的机会少之甚少,即使给了他些良好的影响与帮助,我一离开,一些和我主张不同的人,又带给他许多不好影响。我怎么能使齐王的思想、品质好起来呢?” 另注:“一暴十寒”的注音为yi pu shi han ,“一暴十寒”是一个固定的成语,“一暴十寒”中的“暴”也是固定的,不能用“曝”这个字。

惟命是从

惟命是从: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完全服从命令。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亲自率领大军讨伐郑国。
三个月后便攻破了郑国都城。

郑襄公出于无奈,只好裸露上身,牵着一只羊向楚庄王求饶说:

“我不能很好的服侍君王,令大王生气,这都是我的罪过。今后,大王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只要大王不灭郑国,让郑国像您的众多属国一样服侍您,这就是您的恩惠了,也是我的心愿。我大胆的说出心里话,请大王决定吧。” 楚王看到郑伯的可怜相,认为郑王可以取得百姓的信任,就下令退兵,允许郑国求和,还与郑国订立了盟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