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白居易的《秦中吟•重赋》
唐代大诗人杜甫由于擅长用诗作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痛陈时弊,“至千言不少衰”,因而被后世尊称为“诗史”。但在我看来,白居易的许多诗作在“善陈时事”方面比之老杜毫不逊色。他的《秦中吟》十首的第一首《重赋》,就堪称揭露时政黑暗、以诗纪史的典范之作。
全诗如下:
厚地植桑麻,所要济生民。生民理布帛,所求活一身。
身外充征赋,上以奉君亲。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
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
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 敛索无冬春。
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
岁暮天地闭,阴风生破村;夜深烟火尽,霰雪白纷纷。
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悲端与寒气,并入鼻中辛。
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如云屯。
号为羡馀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
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全诗语言质朴,完全不用典故。作者对百姓疾苦的痛切,对贪官污吏的愤慨,对社会现实的忧患,充溢于字里行间。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五年(公元810年),白居易当时三十九岁,刚由左拾遗改任京兆府户曹参军。文辞浅白的诗句,却反映了当时的一个重大事件,即杨炎的“两税法”改革及其后果。
在唐朝初期,土地与赋役制度继承了北魏开始至隋朝的均田制和与均田制配套的租庸调制。后来,武则天至玄宗时,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遭到极大破坏,这样 就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脱离户籍到处流亡。安史之乱后,这一情况更加严重,实际上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按丁征收赋税的租庸调制也已无法执行下去,国 家财政收入大为减少,而同时,苛捐杂费众多,农民负担沉重,民怨沸腾,社会矛盾尖锐,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和社会危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唐德宗即位后,宰相杨炎建议改革赋税制度。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唐朝政府颁布两税令,实施“两税法”。其主要内容是:把当时混乱繁杂的税种合并统一起来,归并为户税与地税两种,而且集中征收时间,同时将各种名目繁多的收费全部改为正税,一同并入两税之中。改革的目的是统一税制、省费便民,强化中央财权的集中统一,以增加中央财政收入,限制地方政府越权收费和地方官吏巧定名目强取豪夺的腐败行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贪得无厌的封建官吏又在两税定额之外巧立名目敲诈勒索,如“间架税”、“除陌钱”、“宫市”、“白著”等等。许多官吏为了得到升官提位,在正税之外用“羡馀”的名义横征暴敛,向上级官吏直至皇帝进贡。沉重的苛捐杂税,使劳苦人民陷入了生不如死的悲惨境地,“两税法”实际上是失败了。
白居易的这首诗对“两税法”的产生、发展、消亡作了生动的描述和精当的剖析。在田土上农耕“植桑麻”,是老百姓生活所必需的。而老百姓辛勤劳作,“所求” 的也不过是“活一身”,连这最起码的要求都不能达到,国家制度自然到了该改革的时候了。“两税法”改革的初衷不可谓不好:“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唐 王朝为维护其严肃性,防止在执行过程中,擅自滥增税目税额,措施不可谓不严:“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但“奈何岁月久,贪吏 得因循”,各种名目的杂派很快又死灰复燃,并且变本加厉,农民遭受的盘剥比“两税法”改革之前更加繁重。各级官吏们“敛索无冬春”,沉重的苛捐杂税,使劳 苦人民陷入了“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的悲惨境地,而官库中却“缯帛如山积,丝絮如云屯”。最后,这些丝帛被“求宠”、“买恩”的官吏们贡入皇家的“琼 林库”,“岁久化为尘”了!
这首诗,形象地印证了明末清初重要思想家黄宗羲对中国古代“税费改革”所作的研究结论。黄宗羲认为,晚唐杨炎的“两税法”,全都以贫富(即占有土地的多 少)为标准来征收,虽然没有了户税和人头税的名目,其实这两项征收已经并入了土地税中。也就是说,“税费改革”并没有减轻人民的负担,只是把那些杂派收费 变为合法正税。这样做,虽然短期内也能使“向来丛弊为之一清”,但时过境迁,却为后来的官吏们开征新的杂派收费创造了便利,从而就使人民的负担更加重了一 步。黄宗羲因此认为:历史上每搞一次“并税”改革,就会催生出一次新的杂派高潮。从两税法改革到后来的王安石变法、一条鞭法改革、倪元璐税法改革、清朝的 地丁合一等等,无不如此。清华大学教 授秦晖在一篇论文中把这种现象称为“黄宗羲定律”,并指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在中国几千年的专制制度下,“农民作为纳税人的权利长期受到忽视, 他们总被视为‘耕田奉上之草民’,因此任何单纯的‘税改’都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白居易因时代所限,自然不可能有这么深的认识,但他的这首诗却早在一千多 年前就生动形象地指出了“改革”的弊端,可谓敏于时事的杰作。
白居易生活在大唐帝国正逐步走向衰落的时代,其时藩镇割据,战乱不止,普通百姓颠沛流离,遭受了严重的灾难。他们不光受到战火的伤害,还要受当政者的盘 剥。白居易作为正直的知识分子,怀着“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胸襟,自然而然要以诗纪史、以诗“讽谕”,至如《新乐府》和《秦中吟》等,对当时官员们的巧 取豪夺、进奉邀宠以及他们的穷奢极侈、荒淫无耻生活的暴露,在当时就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以至其时“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闻《乐游 园》,则执政柄者扼腕矣;闻《宿紫阁村诗》,则握军要者切齿矣。……”白居易不畏权贵的意志、兼济天下的志向、关心民瘼的胸怀,在中国古往今来的诗人中, 是非常突出的。
今天,重读白居易的《秦中吟•重赋》,我们仍然能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并不由生发出深深的思索。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SPM 华文.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SPM 华文. Show all posts
林海音《城南旧事》之“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建议
林海音《城南旧事》之“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建议
预习课文 整体感知
本文是什么文体?——小说(自传体小说)。
本文有两个主要人物:
一是——爸爸
二是——我(英子)
主要人物是——爸爸
本文有两条线。:
一条是,写眼前——“我”参加毕业典礼
另一条是,忆往事——爸爸对我的爱
理清本文条理,说明这两条线怎样互相穿插。
1.毕业典礼开始前,我坐在大礼堂最前一排的中间位子上,将代表全体同学领毕业证书和致谢词。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
穿插:由妈妈说戴着夹竹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引出前一天去医院看爸爸的情景。又由爸爸“明天可不能迟到”的嘱咐引出六年前的那一次迟到。
2.毕业典礼就要开始,我忽然想,爸爸会不会忽然从床上起来,给我送来花夹袄? 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院里的石榴和夹竹桃……
穿插:由今年石榴花开得没有那么红,那么大,引出爸爸为什么得病,又引出爸爸喜欢花。
3.韩主任上台讲话,我们唱骊歌:长亭外,古道边……
穿插:由我们“长高了,长大了”引出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爸爸也不拿我当孩子了,让我给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寄钱,闯练闯练。
4.拿着小学毕业文凭进了家门,发现爸爸的花儿落了。意识到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将课文分为下面三部分:
毕业典礼前——开头到“最后一天在这学校里啦”。
毕业典礼中——当当当,钟声响了……种满了蒲公英。
毕业典礼后——“快回家去”到结尾。
《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题目语带双关:1. 爸爸的夹竹桃落了;2. 爸爸离开人世。
阅读“毕业典礼前”
这一部分哪几段是写眼前?哪几段是忆往事?从记叙的顺序说,忆往事部分属于哪一种顺序?——前两自然段是写眼前;其余是忆往事。忆往事部分属于插叙。
昨天我去看爸爸,“他的喉咙肿胀着,声音是低哑的”。这是一种暗示,想想暗示的是什么?——暗示爸爸病重,将不久于人世。
爸爸有一句话也暗示他将不久于人世,甚至可以看作是爸爸的“遗嘱”,是那句?——“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没有爸爸”是双关。
爸爸哑着嗓子,拉起我的手笑笑说:“我怎么能够去?”这个句子采用“动作+神态+语言”的形式,不但具体真切,还呼应前文的——喉咙肿胀。
爸爸为什么“笑”?(请谈出你的理解,此题没有标准答案)
英子想逃学,爸爸打她,是不是说明爸爸脾气粗暴,不懂得爱自己的女儿?——不。爸爸表面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严在其外,爱在其内。
哪句话表明爸爸打英子这件事是一种“教育”,给了她良好的影响,而且英子也理解了爸爸的用心?——自从六年前的那一次,我何曾再迟到过?从那以后,到今天,每天早晨我都是等待着校工开大铁栅栏校门的学生之一。
冬天……举了一块热乎乎的烤白薯在吃着;夏天……手里举着从花池里摘下的玉簪花,送给亲爱的韩老师…… 这两句话似乎作用不大,作者为什么要写?——具体真切,有老北京风情;呼应下文,行文自然。
阅读“毕业典礼中”
运用“插叙”,要特别注意写好与正常叙述的“转折点”。课文标志着又从“插叙”回到“顺叙”的转折点是:——啊!这样的早晨,一年年都过去了,今天是我最后一天在这学校里啦! 前半句承上,是对插叙内容的总结;后半句启下,接着写毕业典礼。
妈妈今早的眼睛“红肿着”,暗示了什么?妈妈把眼睛都哭红肿了,为什么不向女儿诉说原因呢?——暗示爸爸病危。她不说,是怕耽误了女儿参加毕业典礼,耽误她代表全体同学领毕业证书,并且致谢词。这是一种深深的爱。
这部分,为什么插叙“爸爸喜欢花”的情况?——呼应前文的戴花,突出“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一样” 。也为后文“爸爸的花儿落了”设伏,使作品浑然天成。
“长亭外,古道边”这首歌,主题是什么?——表达离别的悲伤。
韩主任说“做了中学生就不是小孩子了……长大了”之后,作者写道:我哭了,我们毕业生都哭了。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英子为什么怕“长大”呢?——“长大”之后,再不能像小孩子那样无忧无虑,要担当起“大人”的责任和义务。做为一个12岁的小孩子,英子对此还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但是从后文看,她确实“长大”了。
爸爸让英子去给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寄钱,意图是什么?——是让她“闯练闯练”,尽快“长大”。这也是一种教育。
做大人,常常有人要我做大人。课文中“要我做大人”的都有谁?想一想,除了他们还有别人吗?——韩老师、宋妈、兰姨娘、蹲在草地里的那个人、爸爸。其实还有所有的亲戚朋友,甚至整个社会都这样希望。
这几个人是什么人?——请去看《城南旧事》之(1)惠安馆传奇(2)我们看海去(3)兰姨娘。
阅读“毕业典礼后”(“快回家去”至结尾)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英子为什么要催着自己“快回家去”?
——可能是回家让爸爸妈妈看自己“红丝带子系着的”小学毕业文凭;
——可能是向他们汇报毕业典礼上的“风光”;
——可能是告诉他们自己已经“长大”;
——也可能意识到爸爸有什么不祥……
英子回家时见到什么情景?这情景预示着什么?对此英子是怎样应对的?——弟弟妹妹们只是自顾自地玩着;爸爸种的夹竹桃垂下好几枝,很不像样子;小青石榴从树上掉了下来……这些预示着爸爸去世。她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因而她马上去医院,“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英子意识到爸爸的辞世,为什么表现出了惊人的“镇定”和“安静” ?——因为她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应当像“大人”一样,所以……
课文有这样两句:“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你认为作者这样写意图何在?——烘托自己已经“长大”了,不是小孩子了。
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这表现了英子怎样的心理?——爸爸去世了,我已经长大了,今后再不能像小孩子一样了,应担当起“大人”的责任和义务。
归纳 复习
文章没有正面提及爸爸病危、濒死,写得很含蓄,但文中处处有伏笔。请找出这些伏笔。——
1.“我”去医院看望爸爸,爸爸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
2.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 。
3.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
4.回到家,见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
课文中,“我”从爸爸的一席话引出对往事的回忆和眼前事的思考。爸爸下面的话勾起了“我”对哪些事情的回忆?答案:
1.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回忆起爸爸叫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
2.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 ——回忆起爸爸惩罚她赖床不起,使她明白爸爸对她的爱是很深的。
3.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回家后看到垂落的夹竹桃、掉在地上的青石榴,得知爸爸死讯时,她虽然很悲伤,但是想到爸爸对她说的话,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于是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镇定和安静。
“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是。“我”得知爸爸去世,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镇定、安静,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英子在爸爸的教育中渐渐“长大”,你能归纳出她成长的足迹吗?
1.六年前爸爸鼓励英子好好用功,六年后也代表同学领毕业证书和致谢词。 “六年后”到了,英子真的被选做这件事。
2.六年前想逃学挨了爸爸的打,后来,英子每天早晨都是等待着校工开大铁栅栏校门的学生之一。
……其他的,请同学们自己说。
找出文中写花儿的内容,说说有什么作用。答案:
1.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时一样!
2.爸爸是多么喜欢花。……他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浇花。……爸爸摘下一朵茉莉插到瘦鸡妹妹的头发上。
3.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
4.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
作用:夹竹桃是爸爸的象征:爸爸身体健康时,花开得挺旺;爸爸病危时,成为对子女的关怀、鼓励;爸爸辞世时,花儿落了。
预习课文 整体感知
本文是什么文体?——小说(自传体小说)。
本文有两个主要人物:
一是——爸爸
二是——我(英子)
主要人物是——爸爸
本文有两条线。:
一条是,写眼前——“我”参加毕业典礼
另一条是,忆往事——爸爸对我的爱
理清本文条理,说明这两条线怎样互相穿插。
1.毕业典礼开始前,我坐在大礼堂最前一排的中间位子上,将代表全体同学领毕业证书和致谢词。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
穿插:由妈妈说戴着夹竹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引出前一天去医院看爸爸的情景。又由爸爸“明天可不能迟到”的嘱咐引出六年前的那一次迟到。
2.毕业典礼就要开始,我忽然想,爸爸会不会忽然从床上起来,给我送来花夹袄? 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院里的石榴和夹竹桃……
穿插:由今年石榴花开得没有那么红,那么大,引出爸爸为什么得病,又引出爸爸喜欢花。
3.韩主任上台讲话,我们唱骊歌:长亭外,古道边……
穿插:由我们“长高了,长大了”引出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爸爸也不拿我当孩子了,让我给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寄钱,闯练闯练。
4.拿着小学毕业文凭进了家门,发现爸爸的花儿落了。意识到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将课文分为下面三部分:
毕业典礼前——开头到“最后一天在这学校里啦”。
毕业典礼中——当当当,钟声响了……种满了蒲公英。
毕业典礼后——“快回家去”到结尾。
《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题目语带双关:1. 爸爸的夹竹桃落了;2. 爸爸离开人世。
阅读“毕业典礼前”
这一部分哪几段是写眼前?哪几段是忆往事?从记叙的顺序说,忆往事部分属于哪一种顺序?——前两自然段是写眼前;其余是忆往事。忆往事部分属于插叙。
昨天我去看爸爸,“他的喉咙肿胀着,声音是低哑的”。这是一种暗示,想想暗示的是什么?——暗示爸爸病重,将不久于人世。
爸爸有一句话也暗示他将不久于人世,甚至可以看作是爸爸的“遗嘱”,是那句?——“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没有爸爸”是双关。
爸爸哑着嗓子,拉起我的手笑笑说:“我怎么能够去?”这个句子采用“动作+神态+语言”的形式,不但具体真切,还呼应前文的——喉咙肿胀。
爸爸为什么“笑”?(请谈出你的理解,此题没有标准答案)
英子想逃学,爸爸打她,是不是说明爸爸脾气粗暴,不懂得爱自己的女儿?——不。爸爸表面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严在其外,爱在其内。
哪句话表明爸爸打英子这件事是一种“教育”,给了她良好的影响,而且英子也理解了爸爸的用心?——自从六年前的那一次,我何曾再迟到过?从那以后,到今天,每天早晨我都是等待着校工开大铁栅栏校门的学生之一。
冬天……举了一块热乎乎的烤白薯在吃着;夏天……手里举着从花池里摘下的玉簪花,送给亲爱的韩老师…… 这两句话似乎作用不大,作者为什么要写?——具体真切,有老北京风情;呼应下文,行文自然。
阅读“毕业典礼中”
运用“插叙”,要特别注意写好与正常叙述的“转折点”。课文标志着又从“插叙”回到“顺叙”的转折点是:——啊!这样的早晨,一年年都过去了,今天是我最后一天在这学校里啦! 前半句承上,是对插叙内容的总结;后半句启下,接着写毕业典礼。
妈妈今早的眼睛“红肿着”,暗示了什么?妈妈把眼睛都哭红肿了,为什么不向女儿诉说原因呢?——暗示爸爸病危。她不说,是怕耽误了女儿参加毕业典礼,耽误她代表全体同学领毕业证书,并且致谢词。这是一种深深的爱。
这部分,为什么插叙“爸爸喜欢花”的情况?——呼应前文的戴花,突出“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一样” 。也为后文“爸爸的花儿落了”设伏,使作品浑然天成。
“长亭外,古道边”这首歌,主题是什么?——表达离别的悲伤。
韩主任说“做了中学生就不是小孩子了……长大了”之后,作者写道:我哭了,我们毕业生都哭了。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英子为什么怕“长大”呢?——“长大”之后,再不能像小孩子那样无忧无虑,要担当起“大人”的责任和义务。做为一个12岁的小孩子,英子对此还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但是从后文看,她确实“长大”了。
爸爸让英子去给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寄钱,意图是什么?——是让她“闯练闯练”,尽快“长大”。这也是一种教育。
做大人,常常有人要我做大人。课文中“要我做大人”的都有谁?想一想,除了他们还有别人吗?——韩老师、宋妈、兰姨娘、蹲在草地里的那个人、爸爸。其实还有所有的亲戚朋友,甚至整个社会都这样希望。
这几个人是什么人?——请去看《城南旧事》之(1)惠安馆传奇(2)我们看海去(3)兰姨娘。
阅读“毕业典礼后”(“快回家去”至结尾)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英子为什么要催着自己“快回家去”?
——可能是回家让爸爸妈妈看自己“红丝带子系着的”小学毕业文凭;
——可能是向他们汇报毕业典礼上的“风光”;
——可能是告诉他们自己已经“长大”;
——也可能意识到爸爸有什么不祥……
英子回家时见到什么情景?这情景预示着什么?对此英子是怎样应对的?——弟弟妹妹们只是自顾自地玩着;爸爸种的夹竹桃垂下好几枝,很不像样子;小青石榴从树上掉了下来……这些预示着爸爸去世。她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因而她马上去医院,“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英子意识到爸爸的辞世,为什么表现出了惊人的“镇定”和“安静” ?——因为她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应当像“大人”一样,所以……
课文有这样两句:“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你认为作者这样写意图何在?——烘托自己已经“长大”了,不是小孩子了。
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这表现了英子怎样的心理?——爸爸去世了,我已经长大了,今后再不能像小孩子一样了,应担当起“大人”的责任和义务。
归纳 复习
文章没有正面提及爸爸病危、濒死,写得很含蓄,但文中处处有伏笔。请找出这些伏笔。——
1.“我”去医院看望爸爸,爸爸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
2.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 。
3.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
4.回到家,见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
课文中,“我”从爸爸的一席话引出对往事的回忆和眼前事的思考。爸爸下面的话勾起了“我”对哪些事情的回忆?答案:
1.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回忆起爸爸叫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
2.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 ——回忆起爸爸惩罚她赖床不起,使她明白爸爸对她的爱是很深的。
3.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回家后看到垂落的夹竹桃、掉在地上的青石榴,得知爸爸死讯时,她虽然很悲伤,但是想到爸爸对她说的话,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于是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镇定和安静。
“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是。“我”得知爸爸去世,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镇定、安静,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英子在爸爸的教育中渐渐“长大”,你能归纳出她成长的足迹吗?
1.六年前爸爸鼓励英子好好用功,六年后也代表同学领毕业证书和致谢词。 “六年后”到了,英子真的被选做这件事。
2.六年前想逃学挨了爸爸的打,后来,英子每天早晨都是等待着校工开大铁栅栏校门的学生之一。
……其他的,请同学们自己说。
找出文中写花儿的内容,说说有什么作用。答案:
1.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时一样!
2.爸爸是多么喜欢花。……他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浇花。……爸爸摘下一朵茉莉插到瘦鸡妹妹的头发上。
3.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
4.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
作用:夹竹桃是爸爸的象征:爸爸身体健康时,花开得挺旺;爸爸病危时,成为对子女的关怀、鼓励;爸爸辞世时,花儿落了。
《公输》 教学设计
《公输》 教学设计
教学建议
一、主旨概述
课文记述公输盘替楚国造云梯,准备去攻打宋国,墨子听到消息后连忙前去阻止。用巧妙、锋利的言辞使战争发动者理屈词穷,又凭谋略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最终阻止了战争的发生。表现了墨子临危不惧,智勇双全的性格。
二、结构内容
全文共22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交代墨子出使楚国的缘由。
第二部分:(2~12):墨子以激将法说服公输盘。
第三部分:(13~16):墨子能言善辩,初步说服楚王。
第四部分:(17~22):墨子以超人的智慧和勇气,说服公输盘,并迫使楚王暂时取消了攻打宋国的计划。
文章开头先介绍事情的缘由,中间部分详细叙述了墨子与楚王和公输盘斗争的经过,最后一部分清楚地介绍了事情的结局,脉络清晰。
三、严密的逻辑性
《公输》一文记述了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体现了墨子的非攻思想和实践精神。文章通俗平易,朴实无华,特别讲究逻辑的严密和说理的充分。
墨子首先从道理上说服公输盘。攻城杀人是不义的行为,墨子以献金请公输助杀辱己之人,从而引出公输的话“吾义固不杀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指责公输四个不义的表现,指出其“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弓弩齐发,步步进逼,使公输退 无余地,理亏而折服。这是止楚攻宋的关键性的第一步。第二步是以楚王攻来如弃贵偷贱的荒谬之举,来说服楚王。巧设三个生动的比喻(舍文轩而窃敝舆,舍锦绣 而窃短褐,舍梁肉而窃糠糟)、三层鲜明的对比(大而富的楚国与小而贫的宋国),使楚王不得不称“善”。第三步则是在义胜理足的基础上以实力战胜公输,以智慧揭露公输“我知所以距子”的阴谋诡计,正告楚王宋国早有防御,迫使楚王放弃袭宋的计划。文章充分表现了墨子的勇敢和反攻伐的主动精神。
总之,《公输》以假设、类比和推理的方法巧妙说理,透辟有力,特别是运用欲擒故纵、诱敌入套的技巧,不仅使文章逻辑严密、说理充分,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四、文中的特殊句式
1.“宋何罪之有?”,正确翻译是“宋国有什么罪呢?”在古汉语中,表疑问的疑问代词要提前,正确的语序是“宋有何罪”,“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2.“夫子何命焉为”,正确的翻译为“你(有)什么见教呢?”本句中,本来没有谓语,在翻译时应补充出来。“焉为”表示疑问语气。
3.“胡不见我于王”正确的翻译为:“为什么不把我引见给大王呢?”“见我”,理解为“(把)我引见。”
五、曲折的故事情节
《公输》一文以生动的对话、鲜明的人物形象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文章主要采用对话形式,不仅表现了墨子的机智勇敢和反侵略精神,而且可以从中领略墨家崇尚朴质的文风——以达意为主,不讲求文采。故事情节却是一波三折,悬念迭生。墨子千里迢迢跑到楚都去见公输盘,出人意料的是,见面后墨子并没有直接劝阻公输盘,而是宕开一笔,先邀请公输盘替他去杀人,制造了一个悬念。墨子见楚王时也是如此,大家都以为他要劝说楚王,但墨子却和楚王聊起了偷窃病,又是一处悬念。当读到“公输盘服”和楚王称“善”时,读者一定会以为问题解决了,但这两处各自均是波澜又起,悬念再生,令人不读不快。
六、比喻与排比手法的运用
在说理的过程中,本文不仅巧妙地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如用“文轩”比喻楚国的地域辽阔富饶,用“敝舆”比喻来国土地的狭小贫瘠,用“粱肉”和“锦 绣”比喻楚国的富足,用“糠糟”和“短褐”比喻宋国的贫穷,使人清楚地看到楚王攻宋的本质——扩张领土的野心,发人深省,很有说服力,而且还运用了排比手 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墨子与公输盘的第一轮辩论中,连续用了五个“……不可谓……”,在语势上你连发的炮弹一样有力,在内容上从不同角度对公输盘进行了斥责,令其难以招架,无可推脱。
七、抓住文中的辩论进行教学的方法建议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或大或小的各种辩论,有辩论就必须有矛盾的焦点、矛盾的双方。因此,学习《公输》,我们应在熟知文义的基础上理解几组辩论中双方的焦点及立场,分析他们辩论的方式及技巧,以及他们在语言中所表现的各自的性格特征。攻宋和反攻宋是全文的矛盾,文章就抓住这个矛盾,步步深入。起初墨子和公输盘 辩论,谴责攻宋“不义”;接着和楚王辩论,将攻宋与患“窃疾”相提并论,深入地揭露了攻宋的侵略实质;后来由辩论转到了攻防之术的实际较量,直到打破了敌 人的一切幻想,更加深入地证明攻宋的不足取。就在这对矛盾不断发展、激化、解决的过程中,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越来越鲜明。学习这些知识后,我们也可尝试着 运用这些知识,找几个辩题和同学练习辩论,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公输》教学设计1
一、导入课文
可由杜甫的《兵车行》或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巨大损失,引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从和平中联系黑子的“非攻”思想,引出课题。
二、介绍作者、释题
1.《墨子》:是墨子和其弟子、再传弟子的言论总汇,现存53篇。全书思想严密,自成体系,文章质朴,逻辑性强。墨子,名翟,鲁国人,墨家学派 的创始人,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主要是“兼爱”“尚贤”“非攻”“节用”,基本上反映了劳动者、小生产者的利益和愿望。
2.公输:名盘,一作“般”,或作“班”,鲁国人,又称鲁班,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能工巧匠。
三、教师范读全文(或听录音带)
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初步熟悉文章的内容,画出其中的难字生词。
四、疏通字词
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
械 郢 荆国 敝舆 麋鹿 犀兕 牒 守圉 禽滑厘
五、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文章内容
六、讨论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讨论后明确:全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楚国将攻家,墨子前往劝阻。第二部分(第2~22段),墨子成功劝阻楚国攻来。此部分又分三层。第一层(第2~12段),墨子劝阻公输盘;第二层(第13~16段),墨子劝阻了楚王;第三层(第17~22段),墨子以实际行动劝阻楚王取消了侵宋的行动。
七、学习文章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文章第一部分。
2.注意几个重点词语:
子墨子闻之 起于鲁 至于郢 见公输盘
3.指名学生口译全段。
4.思考:楚国为什么想攻打来国?墨子前往劝阻,反映了墨子的什么思想?
明确:因为公输盘为楚国制造攻城的工具。墨子的行动反映了他坚持正义、反对侵略的战争思想。
5.学生自由朗读全段两至三遍,然后背诵全段。
八、学习文章第二部分第一层
1.教师范读这一节内容。注意读出语气和感情,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
2.学生自读一遍,要求声音要洪亮,读出其中之味。
3.学生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这一节内容。如果有难点,标记出来。’
①注意以下重点词句:
夫子何命焉为 愿借子杀之 吾义固不杀人 来何罪之 有胡不已乎
吾既已言之于王 胡不见我于王
②请学生翻译“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不可谓知类。”
学生翻译时,教师注意引导:翻译后要及时评价鼓励。
③学生自己相互口译一遍,然后就剩下的疑难主帅生互相提问共同解决。
4.思考:墨子是怎样劝说公输盘的?
明确:墨子首先巧设陷讲,假意请求公输盘帮他杀人,引出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的观点,然后结合公输盘的行为,雄辩地指明公输盘的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使之无言以对。
5.学生自由地诵读几遍,然后指名学生朗诵。
6.师生齐读这一节内容。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已学的段落。
2.翻译第三部分第一层。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简单回顾上课时所学内容
二、学习第二部分第二层
1.让学生听录音带,然后跟读,体会文章的语气、语调。
2.请学生释泽重点语句。请注意以下语句:
舍其文轩,邻有弊舆而欲窃之。
必为有窗疾也。
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弊舆也。
臣以王吏之攻家也,为与此同类。
三、师生共同翻译第十三段和第十五段。注意老师声音要洪亮,学生轻声跟着翻译,注意落实重点字词。
四、分角色朗读
朗读时要注意各自的语气。楚王表现的是一种骄横之气,而墨子是进行劝说,话中多排比句,有理而气势磅键。
五、学生散读该内容,然后思考:墨子是采用什么方法劝说楚王的?
明确:采用了类比的方法。首先同样巧设陷饼,引出楚王的判断:“必为有窃疾也。”
然后将楚国的国势、行为与“有窃疾”的人进行类比,尖锐地指出楚国行为的错误所在,迫使楚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六、学习第17~22自然段
1.男生齐读第17~22自然段。
①集体归纳通假字:
子墨子九距之于墨子之守舆有余公输盘讪
③注意见个句子: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 吾知所以距子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善哉,吾请无攻来矣
③分角色朗读课文。
④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尽可能熟读成诵。
七、学生散读全文
八、讨论:墨子为什么能够劝说成功?
明确:首先运用巧妙的劝说技巧,两次巧设陷讲,使劝说对象在不自觉中听从自己的摆布,不得不接受自己的观点。其次是以理服人。墨子不尚空谈,引用了丰富的材料 和生动的故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通俗易懂,使自己的“非攻”思想易于被人接受。再次,墨子还以行动服人。针对公输盘的攻城器械,墨子“九距之”且“守圉有余”,迫使楚王不得不打消侵略的念头。
九、小结课文
十、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建议
一、主旨概述
课文记述公输盘替楚国造云梯,准备去攻打宋国,墨子听到消息后连忙前去阻止。用巧妙、锋利的言辞使战争发动者理屈词穷,又凭谋略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最终阻止了战争的发生。表现了墨子临危不惧,智勇双全的性格。
二、结构内容
全文共22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交代墨子出使楚国的缘由。
第二部分:(2~12):墨子以激将法说服公输盘。
第三部分:(13~16):墨子能言善辩,初步说服楚王。
第四部分:(17~22):墨子以超人的智慧和勇气,说服公输盘,并迫使楚王暂时取消了攻打宋国的计划。
文章开头先介绍事情的缘由,中间部分详细叙述了墨子与楚王和公输盘斗争的经过,最后一部分清楚地介绍了事情的结局,脉络清晰。
三、严密的逻辑性
《公输》一文记述了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体现了墨子的非攻思想和实践精神。文章通俗平易,朴实无华,特别讲究逻辑的严密和说理的充分。
墨子首先从道理上说服公输盘。攻城杀人是不义的行为,墨子以献金请公输助杀辱己之人,从而引出公输的话“吾义固不杀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指责公输四个不义的表现,指出其“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弓弩齐发,步步进逼,使公输退 无余地,理亏而折服。这是止楚攻宋的关键性的第一步。第二步是以楚王攻来如弃贵偷贱的荒谬之举,来说服楚王。巧设三个生动的比喻(舍文轩而窃敝舆,舍锦绣 而窃短褐,舍梁肉而窃糠糟)、三层鲜明的对比(大而富的楚国与小而贫的宋国),使楚王不得不称“善”。第三步则是在义胜理足的基础上以实力战胜公输,以智慧揭露公输“我知所以距子”的阴谋诡计,正告楚王宋国早有防御,迫使楚王放弃袭宋的计划。文章充分表现了墨子的勇敢和反攻伐的主动精神。
总之,《公输》以假设、类比和推理的方法巧妙说理,透辟有力,特别是运用欲擒故纵、诱敌入套的技巧,不仅使文章逻辑严密、说理充分,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四、文中的特殊句式
1.“宋何罪之有?”,正确翻译是“宋国有什么罪呢?”在古汉语中,表疑问的疑问代词要提前,正确的语序是“宋有何罪”,“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2.“夫子何命焉为”,正确的翻译为“你(有)什么见教呢?”本句中,本来没有谓语,在翻译时应补充出来。“焉为”表示疑问语气。
3.“胡不见我于王”正确的翻译为:“为什么不把我引见给大王呢?”“见我”,理解为“(把)我引见。”
五、曲折的故事情节
《公输》一文以生动的对话、鲜明的人物形象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文章主要采用对话形式,不仅表现了墨子的机智勇敢和反侵略精神,而且可以从中领略墨家崇尚朴质的文风——以达意为主,不讲求文采。故事情节却是一波三折,悬念迭生。墨子千里迢迢跑到楚都去见公输盘,出人意料的是,见面后墨子并没有直接劝阻公输盘,而是宕开一笔,先邀请公输盘替他去杀人,制造了一个悬念。墨子见楚王时也是如此,大家都以为他要劝说楚王,但墨子却和楚王聊起了偷窃病,又是一处悬念。当读到“公输盘服”和楚王称“善”时,读者一定会以为问题解决了,但这两处各自均是波澜又起,悬念再生,令人不读不快。
六、比喻与排比手法的运用
在说理的过程中,本文不仅巧妙地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如用“文轩”比喻楚国的地域辽阔富饶,用“敝舆”比喻来国土地的狭小贫瘠,用“粱肉”和“锦 绣”比喻楚国的富足,用“糠糟”和“短褐”比喻宋国的贫穷,使人清楚地看到楚王攻宋的本质——扩张领土的野心,发人深省,很有说服力,而且还运用了排比手 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墨子与公输盘的第一轮辩论中,连续用了五个“……不可谓……”,在语势上你连发的炮弹一样有力,在内容上从不同角度对公输盘进行了斥责,令其难以招架,无可推脱。
七、抓住文中的辩论进行教学的方法建议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或大或小的各种辩论,有辩论就必须有矛盾的焦点、矛盾的双方。因此,学习《公输》,我们应在熟知文义的基础上理解几组辩论中双方的焦点及立场,分析他们辩论的方式及技巧,以及他们在语言中所表现的各自的性格特征。攻宋和反攻宋是全文的矛盾,文章就抓住这个矛盾,步步深入。起初墨子和公输盘 辩论,谴责攻宋“不义”;接着和楚王辩论,将攻宋与患“窃疾”相提并论,深入地揭露了攻宋的侵略实质;后来由辩论转到了攻防之术的实际较量,直到打破了敌 人的一切幻想,更加深入地证明攻宋的不足取。就在这对矛盾不断发展、激化、解决的过程中,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越来越鲜明。学习这些知识后,我们也可尝试着 运用这些知识,找几个辩题和同学练习辩论,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公输》教学设计1
一、导入课文
可由杜甫的《兵车行》或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巨大损失,引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从和平中联系黑子的“非攻”思想,引出课题。
二、介绍作者、释题
1.《墨子》:是墨子和其弟子、再传弟子的言论总汇,现存53篇。全书思想严密,自成体系,文章质朴,逻辑性强。墨子,名翟,鲁国人,墨家学派 的创始人,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主要是“兼爱”“尚贤”“非攻”“节用”,基本上反映了劳动者、小生产者的利益和愿望。
2.公输:名盘,一作“般”,或作“班”,鲁国人,又称鲁班,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能工巧匠。
三、教师范读全文(或听录音带)
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初步熟悉文章的内容,画出其中的难字生词。
四、疏通字词
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
械 郢 荆国 敝舆 麋鹿 犀兕 牒 守圉 禽滑厘
五、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文章内容
六、讨论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讨论后明确:全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楚国将攻家,墨子前往劝阻。第二部分(第2~22段),墨子成功劝阻楚国攻来。此部分又分三层。第一层(第2~12段),墨子劝阻公输盘;第二层(第13~16段),墨子劝阻了楚王;第三层(第17~22段),墨子以实际行动劝阻楚王取消了侵宋的行动。
七、学习文章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文章第一部分。
2.注意几个重点词语:
子墨子闻之 起于鲁 至于郢 见公输盘
3.指名学生口译全段。
4.思考:楚国为什么想攻打来国?墨子前往劝阻,反映了墨子的什么思想?
明确:因为公输盘为楚国制造攻城的工具。墨子的行动反映了他坚持正义、反对侵略的战争思想。
5.学生自由朗读全段两至三遍,然后背诵全段。
八、学习文章第二部分第一层
1.教师范读这一节内容。注意读出语气和感情,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
2.学生自读一遍,要求声音要洪亮,读出其中之味。
3.学生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这一节内容。如果有难点,标记出来。’
①注意以下重点词句:
夫子何命焉为 愿借子杀之 吾义固不杀人 来何罪之 有胡不已乎
吾既已言之于王 胡不见我于王
②请学生翻译“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不可谓知类。”
学生翻译时,教师注意引导:翻译后要及时评价鼓励。
③学生自己相互口译一遍,然后就剩下的疑难主帅生互相提问共同解决。
4.思考:墨子是怎样劝说公输盘的?
明确:墨子首先巧设陷讲,假意请求公输盘帮他杀人,引出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的观点,然后结合公输盘的行为,雄辩地指明公输盘的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使之无言以对。
5.学生自由地诵读几遍,然后指名学生朗诵。
6.师生齐读这一节内容。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已学的段落。
2.翻译第三部分第一层。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简单回顾上课时所学内容
二、学习第二部分第二层
1.让学生听录音带,然后跟读,体会文章的语气、语调。
2.请学生释泽重点语句。请注意以下语句:
舍其文轩,邻有弊舆而欲窃之。
必为有窗疾也。
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弊舆也。
臣以王吏之攻家也,为与此同类。
三、师生共同翻译第十三段和第十五段。注意老师声音要洪亮,学生轻声跟着翻译,注意落实重点字词。
四、分角色朗读
朗读时要注意各自的语气。楚王表现的是一种骄横之气,而墨子是进行劝说,话中多排比句,有理而气势磅键。
五、学生散读该内容,然后思考:墨子是采用什么方法劝说楚王的?
明确:采用了类比的方法。首先同样巧设陷饼,引出楚王的判断:“必为有窃疾也。”
然后将楚国的国势、行为与“有窃疾”的人进行类比,尖锐地指出楚国行为的错误所在,迫使楚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六、学习第17~22自然段
1.男生齐读第17~22自然段。
①集体归纳通假字:
子墨子九距之于墨子之守舆有余公输盘讪
③注意见个句子: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 吾知所以距子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善哉,吾请无攻来矣
③分角色朗读课文。
④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尽可能熟读成诵。
七、学生散读全文
八、讨论:墨子为什么能够劝说成功?
明确:首先运用巧妙的劝说技巧,两次巧设陷讲,使劝说对象在不自觉中听从自己的摆布,不得不接受自己的观点。其次是以理服人。墨子不尚空谈,引用了丰富的材料 和生动的故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通俗易懂,使自己的“非攻”思想易于被人接受。再次,墨子还以行动服人。针对公输盘的攻城器械,墨子“九距之”且“守圉有余”,迫使楚王不得不打消侵略的念头。
九、小结课文
十、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林海音《城南旧事》之“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建议
林海音《城南旧事》之“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建议
预习课文 整体感知
本文是什么文体?——小说(自传体小说)。
本文有两个主要人物:
一是——爸爸
二是——我(英子)
主要人物是——爸爸
本文有两条线。:
一条是,写眼前——“我”参加毕业典礼
另一条是,忆往事——爸爸对我的爱
理清本文条理,说明这两条线怎样互相穿插。
1.毕业典礼开始前,我坐在大礼堂最前一排的中间位子上,将代表全体同学领毕业证书和致谢词。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
穿插:由妈妈说戴着夹竹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引出前一天去医院看爸爸的情景。又由爸爸“明天可不能迟到”的嘱咐引出六年前的那一次迟到。
2.毕业典礼就要开始,我忽然想,爸爸会不会忽然从床上起来,给我送来花夹袄? 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院里的石榴和夹竹桃……
穿插:由今年石榴花开得没有那么红,那么大,引出爸爸为什么得病,又引出爸爸喜欢花。
3.韩主任上台讲话,我们唱骊歌:长亭外,古道边……
穿插:由我们“长高了,长大了”引出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爸爸也不拿我当孩子了,让我给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寄钱,闯练闯练。
4.拿着小学毕业文凭进了家门,发现爸爸的花儿落了。意识到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将课文分为下面三部分:
毕业典礼前——开头到“最后一天在这学校里啦”。
毕业典礼中——当当当,钟声响了……种满了蒲公英。
毕业典礼后——“快回家去”到结尾。
《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题目语带双关:1. 爸爸的夹竹桃落了;2. 爸爸离开人世。
阅读“毕业典礼前”
这一部分哪几段是写眼前?哪几段是忆往事?从记叙的顺序说,忆往事部分属于哪一种顺序?——前两自然段是写眼前;其余是忆往事。忆往事部分属于插叙。
昨天我去看爸爸,“他的喉咙肿胀着,声音是低哑的”。这是一种暗示,想想暗示的是什么?——暗示爸爸病重,将不久于人世。
爸爸有一句话也暗示他将不久于人世,甚至可以看作是爸爸的“遗嘱”,是那句?——“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没有爸爸”是双关。
爸爸哑着嗓子,拉起我的手笑笑说:“我怎么能够去?”这个句子采用“动作+神态+语言”的形式,不但具体真切,还呼应前文的——喉咙肿胀。
爸爸为什么“笑”?(请谈出你的理解,此题没有标准答案)
英子想逃学,爸爸打她,是不是说明爸爸脾气粗暴,不懂得爱自己的女儿?——不。爸爸表面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严在其外,爱在其内。
哪句话表明爸爸打英子这件事是一种“教育”,给了她良好的影响,而且英子也理解了爸爸的用心?——自从六年前的那一次,我何曾再迟到过?从那以后,到今天,每天早晨我都是等待着校工开大铁栅栏校门的学生之一。
冬天……举了一块热乎乎的烤白薯在吃着;夏天……手里举着从花池里摘下的玉簪花,送给亲爱的韩老师…… 这两句话似乎作用不大,作者为什么要写?——具体真切,有老北京风情;呼应下文,行文自然。
阅读“毕业典礼中”
运用“插叙”,要特别注意写好与正常叙述的“转折点”。课文标志着又从“插叙”回到“顺叙”的转折点是:——啊!这样的早晨,一年年都过去了,今天是我最后一天在这学校里啦! 前半句承上,是对插叙内容的总结;后半句启下,接着写毕业典礼。
妈妈今早的眼睛“红肿着”,暗示了什么?妈妈把眼睛都哭红肿了,为什么不向女儿诉说原因呢?——暗示爸爸病危。她不说,是怕耽误了女儿参加毕业典礼,耽误她代表全体同学领毕业证书,并且致谢词。这是一种深深的爱。
这部分,为什么插叙“爸爸喜欢花”的情况?——呼应前文的戴花,突出“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一样” 。也为后文“爸爸的花儿落了”设伏,使作品浑然天成。
“长亭外,古道边”这首歌,主题是什么?——表达离别的悲伤。
韩主任说“做了中学生就不是小孩子了……长大了”之后,作者写道:我哭了,我们毕业生都哭了。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英子为什么怕“长大”呢?——“长大”之后,再不能像小孩子那样无忧无虑,要担当起“大人”的责任和义务。做为一个12岁的小孩子,英子对此还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但是从后文看,她确实“长大”了。
爸爸让英子去给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寄钱,意图是什么?——是让她“闯练闯练”,尽快“长大”。这也是一种教育。
做大人,常常有人要我做大人。课文中“要我做大人”的都有谁?想一想,除了他们还有别人吗?——韩老师、宋妈、兰姨娘、蹲在草地里的那个人、爸爸。其实还有所有的亲戚朋友,甚至整个社会都这样希望。
这几个人是什么人?——请去看《城南旧事》之(1)惠安馆传奇(2)我们看海去(3)兰姨娘。
阅读“毕业典礼后”(“快回家去”至结尾)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英子为什么要催着自己“快回家去”?
——可能是回家让爸爸妈妈看自己“红丝带子系着的”小学毕业文凭;
——可能是向他们汇报毕业典礼上的“风光”;
——可能是告诉他们自己已经“长大”;
——也可能意识到爸爸有什么不祥……
英子回家时见到什么情景?这情景预示着什么?对此英子是怎样应对的?——弟弟妹妹们只是自顾自地玩着;爸爸种的夹竹桃垂下好几枝,很不像样子;小青石榴从树上掉了下来……这些预示着爸爸去世。她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因而她马上去医院,“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英子意识到爸爸的辞世,为什么表现出了惊人的“镇定”和“安静” ?——因为她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应当像“大人”一样,所以……
课文有这样两句:“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你认为作者这样写意图何在?——烘托自己已经“长大”了,不是小孩子了。
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这表现了英子怎样的心理?——爸爸去世了,我已经长大了,今后再不能像小孩子一样了,应担当起“大人”的责任和义务。
归纳 复习
文章没有正面提及爸爸病危、濒死,写得很含蓄,但文中处处有伏笔。请找出这些伏笔。——
1.“我”去医院看望爸爸,爸爸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
2.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 。
3.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
4.回到家,见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
课文中,“我”从爸爸的一席话引出对往事的回忆和眼前事的思考。爸爸下面的话勾起了“我”对哪些事情的回忆?答案:
1.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回忆起爸爸叫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
2.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 ——回忆起爸爸惩罚她赖床不起,使她明白爸爸对她的爱是很深的。
3.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回家后看到垂落的夹竹桃、掉在地上的青石榴,得知爸爸死讯时,她虽然很悲伤,但是想到爸爸对她说的话,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于是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镇定和安静。
“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是。“我”得知爸爸去世,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镇定、安静,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英子在爸爸的教育中渐渐“长大”,你能归纳出她成长的足迹吗?
1.六年前爸爸鼓励英子好好用功,六年后也代表同学领毕业证书和致谢词。 “六年后”到了,英子真的被选做这件事。
2.六年前想逃学挨了爸爸的打,后来,英子每天早晨都是等待着校工开大铁栅栏校门的学生之一。
……其他的,请同学们自己说。
找出文中写花儿的内容,说说有什么作用。答案:
1.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时一样!
2.爸爸是多么喜欢花。……他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浇花。……爸爸摘下一朵茉莉插到瘦鸡妹妹的头发上。
3.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
4.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
作用:夹竹桃是爸爸的象征:爸爸身体健康时,花开得挺旺;爸爸病危时,成为对子女的关怀、鼓励;爸爸辞世时,花儿落了。
预习课文 整体感知
本文是什么文体?——小说(自传体小说)。
本文有两个主要人物:
一是——爸爸
二是——我(英子)
主要人物是——爸爸
本文有两条线。:
一条是,写眼前——“我”参加毕业典礼
另一条是,忆往事——爸爸对我的爱
理清本文条理,说明这两条线怎样互相穿插。
1.毕业典礼开始前,我坐在大礼堂最前一排的中间位子上,将代表全体同学领毕业证书和致谢词。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
穿插:由妈妈说戴着夹竹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引出前一天去医院看爸爸的情景。又由爸爸“明天可不能迟到”的嘱咐引出六年前的那一次迟到。
2.毕业典礼就要开始,我忽然想,爸爸会不会忽然从床上起来,给我送来花夹袄? 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院里的石榴和夹竹桃……
穿插:由今年石榴花开得没有那么红,那么大,引出爸爸为什么得病,又引出爸爸喜欢花。
3.韩主任上台讲话,我们唱骊歌:长亭外,古道边……
穿插:由我们“长高了,长大了”引出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爸爸也不拿我当孩子了,让我给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寄钱,闯练闯练。
4.拿着小学毕业文凭进了家门,发现爸爸的花儿落了。意识到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将课文分为下面三部分:
毕业典礼前——开头到“最后一天在这学校里啦”。
毕业典礼中——当当当,钟声响了……种满了蒲公英。
毕业典礼后——“快回家去”到结尾。
《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题目语带双关:1. 爸爸的夹竹桃落了;2. 爸爸离开人世。
阅读“毕业典礼前”
这一部分哪几段是写眼前?哪几段是忆往事?从记叙的顺序说,忆往事部分属于哪一种顺序?——前两自然段是写眼前;其余是忆往事。忆往事部分属于插叙。
昨天我去看爸爸,“他的喉咙肿胀着,声音是低哑的”。这是一种暗示,想想暗示的是什么?——暗示爸爸病重,将不久于人世。
爸爸有一句话也暗示他将不久于人世,甚至可以看作是爸爸的“遗嘱”,是那句?——“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没有爸爸”是双关。
爸爸哑着嗓子,拉起我的手笑笑说:“我怎么能够去?”这个句子采用“动作+神态+语言”的形式,不但具体真切,还呼应前文的——喉咙肿胀。
爸爸为什么“笑”?(请谈出你的理解,此题没有标准答案)
英子想逃学,爸爸打她,是不是说明爸爸脾气粗暴,不懂得爱自己的女儿?——不。爸爸表面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严在其外,爱在其内。
哪句话表明爸爸打英子这件事是一种“教育”,给了她良好的影响,而且英子也理解了爸爸的用心?——自从六年前的那一次,我何曾再迟到过?从那以后,到今天,每天早晨我都是等待着校工开大铁栅栏校门的学生之一。
冬天……举了一块热乎乎的烤白薯在吃着;夏天……手里举着从花池里摘下的玉簪花,送给亲爱的韩老师…… 这两句话似乎作用不大,作者为什么要写?——具体真切,有老北京风情;呼应下文,行文自然。
阅读“毕业典礼中”
运用“插叙”,要特别注意写好与正常叙述的“转折点”。课文标志着又从“插叙”回到“顺叙”的转折点是:——啊!这样的早晨,一年年都过去了,今天是我最后一天在这学校里啦! 前半句承上,是对插叙内容的总结;后半句启下,接着写毕业典礼。
妈妈今早的眼睛“红肿着”,暗示了什么?妈妈把眼睛都哭红肿了,为什么不向女儿诉说原因呢?——暗示爸爸病危。她不说,是怕耽误了女儿参加毕业典礼,耽误她代表全体同学领毕业证书,并且致谢词。这是一种深深的爱。
这部分,为什么插叙“爸爸喜欢花”的情况?——呼应前文的戴花,突出“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一样” 。也为后文“爸爸的花儿落了”设伏,使作品浑然天成。
“长亭外,古道边”这首歌,主题是什么?——表达离别的悲伤。
韩主任说“做了中学生就不是小孩子了……长大了”之后,作者写道:我哭了,我们毕业生都哭了。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英子为什么怕“长大”呢?——“长大”之后,再不能像小孩子那样无忧无虑,要担当起“大人”的责任和义务。做为一个12岁的小孩子,英子对此还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但是从后文看,她确实“长大”了。
爸爸让英子去给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寄钱,意图是什么?——是让她“闯练闯练”,尽快“长大”。这也是一种教育。
做大人,常常有人要我做大人。课文中“要我做大人”的都有谁?想一想,除了他们还有别人吗?——韩老师、宋妈、兰姨娘、蹲在草地里的那个人、爸爸。其实还有所有的亲戚朋友,甚至整个社会都这样希望。
这几个人是什么人?——请去看《城南旧事》之(1)惠安馆传奇(2)我们看海去(3)兰姨娘。
阅读“毕业典礼后”(“快回家去”至结尾)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英子为什么要催着自己“快回家去”?
——可能是回家让爸爸妈妈看自己“红丝带子系着的”小学毕业文凭;
——可能是向他们汇报毕业典礼上的“风光”;
——可能是告诉他们自己已经“长大”;
——也可能意识到爸爸有什么不祥……
英子回家时见到什么情景?这情景预示着什么?对此英子是怎样应对的?——弟弟妹妹们只是自顾自地玩着;爸爸种的夹竹桃垂下好几枝,很不像样子;小青石榴从树上掉了下来……这些预示着爸爸去世。她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因而她马上去医院,“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英子意识到爸爸的辞世,为什么表现出了惊人的“镇定”和“安静” ?——因为她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应当像“大人”一样,所以……
课文有这样两句:“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你认为作者这样写意图何在?——烘托自己已经“长大”了,不是小孩子了。
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这表现了英子怎样的心理?——爸爸去世了,我已经长大了,今后再不能像小孩子一样了,应担当起“大人”的责任和义务。
归纳 复习
文章没有正面提及爸爸病危、濒死,写得很含蓄,但文中处处有伏笔。请找出这些伏笔。——
1.“我”去医院看望爸爸,爸爸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
2.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 。
3.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
4.回到家,见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
课文中,“我”从爸爸的一席话引出对往事的回忆和眼前事的思考。爸爸下面的话勾起了“我”对哪些事情的回忆?答案:
1.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回忆起爸爸叫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
2.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 ——回忆起爸爸惩罚她赖床不起,使她明白爸爸对她的爱是很深的。
3.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回家后看到垂落的夹竹桃、掉在地上的青石榴,得知爸爸死讯时,她虽然很悲伤,但是想到爸爸对她说的话,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于是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镇定和安静。
“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是。“我”得知爸爸去世,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镇定、安静,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英子在爸爸的教育中渐渐“长大”,你能归纳出她成长的足迹吗?
1.六年前爸爸鼓励英子好好用功,六年后也代表同学领毕业证书和致谢词。 “六年后”到了,英子真的被选做这件事。
2.六年前想逃学挨了爸爸的打,后来,英子每天早晨都是等待着校工开大铁栅栏校门的学生之一。
……其他的,请同学们自己说。
找出文中写花儿的内容,说说有什么作用。答案:
1.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时一样!
2.爸爸是多么喜欢花。……他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浇花。……爸爸摘下一朵茉莉插到瘦鸡妹妹的头发上。
3.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
4.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
作用:夹竹桃是爸爸的象征:爸爸身体健康时,花开得挺旺;爸爸病危时,成为对子女的关怀、鼓励;爸爸辞世时,花儿落了。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