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总目标
1. 通过综合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 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 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4. 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二、次目标
(一) 科学探究
在综合科学课程中,学生将通过科学探究等方式理解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技能,体验科学过程与方法,初步理解科学本质,形成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本《课纲》强调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 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 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 能运用已有知识做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4. 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5. 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6. 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
7. 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资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做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8. 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二) 科学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态度与价值观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容,是综合科学课程目标的重要方面,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应该贯穿在科学教育的整个过程。通过综合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将:
1. 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 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 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
4. 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
5. 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6. 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三) 科学知识
了解或理解基本科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学会或掌握相应的基本技能。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了解科学在现代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1. 学习生命世界、物质世界、环境与生态三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研究方法,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 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的轮廓,形成一些对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对人体和健康形成初步的认识。
3. 通过对物质世界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
4. 通过对地球与宇宙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活的环境(包括地球、太阳系)的概况及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认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懂得地球是人类惟一家园的道理。
(四) 科学与社会
理解科学与社会是现代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内涵,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关键。
1. 初步认识科学推动技术进步、技术又促进科学发展的相互关系,初步认识社会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
2. 了解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已成为一种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 了解技术会对自然、人类生活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初步懂得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4. 了解科学技术不仅推动物质文明的进步,也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科学技术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每一个国民都应该关心并有权利参与这项事业。
三、各部分目标的相互关系
上述综合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和次目标,勾画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大致轮廓。为了使总目标能够落实到综合科学课程的教学组织、教材编写、教师培训及课程资源配置之中,《课纲》将总目标从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理论与知识和科学与社会四个领域进行分解,提出了次目标,但这绝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各次目标的达成是单独进行的。好的教学活动,往往能达到多个教学目标。因此,在实践中,各次目标必须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加以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