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個A

大家都在談論到底多少個A才算真本事,抑或是到底A能不能直接表示一個人的能力?如果可以,那為什么有那么多質疑的聲音;如果不行,那為什么沒有人提供更好更有效並可行的替代方案?

談整個考試制度的優劣,畢竟是太大太遠的課題了,能力是一回事,時間也是一回事。考試的制度由來已久,要說有什么變化,那大概就是人們越來越了解,考試可以帶來的實際好處。至少,近年來我們都看到托兒所、補習班街頭巷尾林立,對疲弱的經濟走勢多少也有幫助吧。華人常說再窮也不能窮教育,為了高中狀元,相信這點錢還是出得起的。

教書,好像還免不了要面對考試。其實不管是自己面對或是準備給學生,考試這回事從來都不是我喜歡做的事。以一個理想教育者的身份來說,學習的直接效果該從個人可以完成的事情和完善的程度來看,也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間接效果則是個人的思想價值和品德的提昇,而這些都不應該只從一紙測驗的結果下定論。

可是“不應該”和“實際上”,卻常常像孿生兄弟一樣同時出現,不應該以貌取人,實際上外表好看卻真的帶來好處;不應該貪瀆,實際上不拿白不拿,幫補家計不是大問題啦!當然這也包括了,不應該以A的數量來決定學習的成就,實際上成績一放榜,報紙的頭條還是:某某是今年度新科狀元。

談了這么多次的考試,實際上也感覺膩了,累了。人有時候就是這么虛偽,不敢直接面對自己的虛榮。想要把成績考好,那就得付出寒窗苦讀的代價。不想讀書?那也不是什么大罪惡,找找自己的優點,哪怕是小小的事情,認真做好也有出頭天的日子。這社會上本就應該百花齊放,各行各業都有精彩的表現和杰出人物。

讀書考試,那只是其中一條讓你獲得更多機會的方法。不喜歡別人事先安排,想要另辟人生大道,也是好事。看的是你準備了多少能力、多少智慧來選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