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溫6度 全球災難
"吉隆坡天晴,最高溫34度,最低溫24度。"我們每天都可以從收音機聽到氣象預報。
我國天氣,一天的最低與最高溫,通常在攝氏10度(10℃)左右差異,我們已習以為常。
但是,你可知道,整個地球,溫度只需上升2℃,對全世界就是個災難──三分之一的生物將會滅絕!
環保影片《地球溫度的6°轉變》就給你清楚的講述了這一點。
●地球升溫1℃
全球暖化已演變成人類永續生存的一大難題,其所導致的各種天災和疾病,威脅世人性命。
*北極或長達半年沒有冰雪覆蓋,船隻可往返西北通道。
*海潮高漲可淹沒孟加拉灣成千上萬的房屋。
*南大西洋或因1℃升溫而招颶風來襲。
*美國西部嚴重干旱,全球谷糧及肉品供應短缺。
*美國西部氣候干旱或回復類似沙漠的地理環境。
*1℃升溫或導致英國氣候出現翻天覆地的轉變,以往無法生長的農作物反而可茁壯生長。目前英國有超過400座葡萄園,生產法國特產的葡萄。
●地球升溫2℃
*格陵蘭的冰川繼續快速融化。事實上,格陵蘭的雅各布港冰川已經成為地球上最快速移動的冰原;每隔數日融化的冰川,足以提供紐約市民1年水供。
*海冰銳減,北極熊成了瀕臨滅絕的稀有動物。
*昆蟲將往異常的新方向遷移,例如:美國溫帶氣候往北移動之際,松樹甲蟲足以摧毀整座白皮松樹林。
*森林將根植加拿大融化的苔原。
*上升的海潮或將淹沒太平洋吐瓦魯群島。
*升溫2℃嚴重危害海洋生態系統,世界或有大量珊瑚礁死亡。
●地球升溫3℃
*在升溫3℃的終極狀態下,亞馬遜雨林將一再干旱生火,失去大片雨林可導致上百萬噸的儲藏碳不斷釋放出來,自動加劇地球暖化的現象。
*阿爾卑斯山的冰帽將隨地球升溫3℃而完全消失。
*地中海和歐洲的部分地區將夏日炎炎。
*海洋越來越熱──全球氣候將出現不平衡和極端的改變,或出現艾爾尼諾現象。
*地球升溫3℃,世界將出現第二代超級風暴,即第一類6大颶風。
*很多專注研究地球升溫3℃的科學家認為,這是徹底改變地球生態的臨界點。
●地球升溫4℃
*4℃升溫或導致海洋線直升,淹沒人口稠密的三角洲:孟加拉、埃及等國勢必陷于災難,諸如威尼斯的城市將完全沉沒。
*中國、尼泊爾和印度數十億人口藉以為生的恆河,或因喜馬拉雅山冰川融化而氾濫成災,隨后又會因嚴重缺水和干旱而使冰川完全滅跡。
*研究顯示,按目前的融解速度,到了2035年,喜馬拉雅山冰川將完全消失。
*加拿大北部將成為地球上其中一個最富饒的農業區。
*整個西南極冰蓋塌下,導致海平面更進一步上升。
*地球升溫4℃將導致海水上升1公尺,屆時世界上最美的海岸城市將會大難臨頭。
●地球升溫5℃
*世界上兩大最不適合居住的區域──南北極,將變成溫帶地區。
*洛杉磯、開羅、利馬、孟買等大城市的雪域包或含冰層將干涸。
*升溫5℃,氣候難民將以數百萬計劇增,為了爭奪短缺的資源,他們將陷入衝突之中。
●地球升溫6℃
一旦全球升溫6℃,地球將倒退至一片荒漠的白堊紀時期。
*升溫6℃,地球將倒退1億4400萬至1億6500萬年前,一片荒漠的白堊紀時期。
*營養素枯竭,海洋將呈一片淺藍色。
*沙漠像征戰大軍一樣覆蓋大陸。
*自然災害成普遍現象,世界上最偉大的大城市,不是遭洪水淹沒就是遭廢棄一旁。
***南極冰核目前二氧化碳的濃度比過去65萬年任何時期都還要高出許多,這還只是目前科技所能探測出來的資料。
***自人類開始監測大氣溫度開始,2005年是全球溫度最高的1年。當年夏天,美國數百個城市的溫度,打破高溫的記錄。
***歷史記錄上全球溫度最高的10個年分,全都開始于1990年。
***過去50年的溫度資料顯示,地球平均溫度以最快的速度增加。
***2003年,熱浪造成歐洲3萬人死,印度1500人死亡。
***自1978年開始,北極的冰層面積,以每10年9%的速度崩塌融化。
***2000年時,第一次在北極發現海鷗的蹤跡。
***以目前冰雪融化的速度看來,非洲第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上的冰雪,將在2020年消失殆盡。
"地球的平均溫度是多少?"地球暖化了,地球在發燒了,我們會這樣說。
但是,地球實際的平均溫度到底是多少呢?絕大部分人都答不上來。
"地球現今的平均溫度大約14℃。"英國科學顧問馬克萊納斯(Mark Lynas)為我們解答。
"地球溫度只上升5或6℃,就使地球比過去的5000萬年還要熱,這種惡劣情況是人類整個進化史中不曾有過的經驗。"他說。
科學家把上升6℃想像成最糟糕的情況,屆時地球將回到恐龍時代。
萊納斯是《地球溫度的6°轉變》一書的作者,他在英國牛津大學圖書館花了3年時間才完成這本書,而"地球溫度的6°轉變"電影正是以其著作作為腳本。
"我被美國新奧爾良遭卡特琳娜颶風摧毀的威力所震撼。"馬克萊納斯談及寫這本書的推動力,如是說:"在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也只能任由人們聽天由命地死去。當地球暖化,像這樣的颶風威力將越來越強。"
《地球溫度的6°轉變》把文字變成畫面,讓人通過視像見識到地球平均溫度每增一度,所帶來的巨大影響。
面對卡特琳娜這樣強的颶風,富強如美國,也束手無策,拯救工作無法順利展開。
"環保關我底事?"更多人認為,環保與他們毫無關係。
像馬來西亞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國民普遍上對環保的意識很低。
談到這一點,萊納斯指出:"我會說,沒有國家能對氣候變遷這類問題視而不見。"
海平線已在上升,天氣模式也在改變。海水上升,馬來西亞將失去其沿海低洼土地,許多人受到干旱影響。
"熱浪侵襲,農作物難以生存,而不定期的暴雨也進一步打擊農作物。長期下去,大多數地區將荒廢。"他續說。
這豈是大家所愿意看到的景象?如果不想這些惡運發生,我們就得盡自己的一分力保護地球。
萊納斯說,作為一個熱帶森林國家,大馬需要特別優先保護剩餘的森林。森林減少造成了20%的全球暖化現象,是一個大問題。
顧名因義,全球暖化就是整個地球越來越溫暖了。
大量二氧化碳和其他吸熱的氣體被排放至大氣層中,是導致全球暖化的原因。這些氣體在大氣中,形成仿如一條厚重毛毯,而阻擋了地表上太陽熱能的散發,使地球溫度上升。
這些氣體不斷增加,地球的溫度也相應提高。
人類的活動中,使用石化燃料發動車子和發電,以及森林面積減少,都會製造這些氣體。
隨著暖化情況越來越嚴重,全球暖化這個字眼也在媒體中越來越頻密出現。
如今,全球暖化已逐漸演變成人類文化發展的一大難題,它導致颶風和干旱增加、冰河融解、海平面上升、氣候變遷,以及疾病散佈。
科學家嚴重警告,如果人類不去解決全球暖化問題,地球的平均溫度,將在本世紀結束前,上升3到9度。
到時,人類恐怕會變成絕滅物種。
下一場世界大戰,將是資源特別是水資源之戰!
這一場戰爭不知何時爆發,但我們已嗅到陣陣火藥味!
流經西亞3個國家的幼發拉底河有可能是爭奪水資源的前哨戰點,因為位于上遊的土耳其試圖控制水源,令位于中下遊的敘利亞和伊拉克的怒髮衝冠。
土耳其明目張膽的在幼發拉底河建造大水壩,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此舉明顯試圖控制該河的水量。
敘利亞和伊拉克兩國並非省油的燈,除了向土耳其發出強烈抗議,還展現誓不甘休的神情。
土耳其為免水壩遭敘伊兩國偷襲,不惜為水一戰,特別裝置地對空導彈以策萬全。
開戰是遲早之事
水源猶如一個國家的命脈,缺水等于無條件向敵人宣告投降,因此同樣可預見橫跨多個國家的河,例如約旦河、尼羅河、底格里斯河等,若其上遊國家如土耳其般建造水壩儲水,或是排出大量廢水造成河流污染影響下遊國家,開戰只是遲早之事。
全球暖化造成水源嚴缺,散佈在世界各地的河流即成了水的重要來源,然而世界上214條國際河流和湖泊流域之中,有155個是2個國家共同擁有,有36條河流流經3個國家,另有23條河流是十數個國家的共同資產。
未來的日子,水資源珍貴如金,全球各國都在為水忙時,有一方想獨霸水源就會爆發爭端。
不只河水問題出現爭議,各國之間亦為地下水問題吵鬧不休。
巴勒斯坦懷疑以色列非法引走約旦約40%地下水的儲量,認為此舉將威脅巴勒斯坦人的生存,因而嚴厲指責以色列,勢同水火,也是另一個水資源戰爭的火藥庫。
我們的地球已發燒,如果高燒不退,人類或會渴死!
人類上一個世紀用水量增加6倍,可以飲用的水卻越來越少,至今為止,全球約有11億人無法安全飲用食水,另有26億人未擁有基本衛生設施。
如果地球在2025年持續發燒,增加攝氏1度的氣溫,將有17億人無水可喝,同時一些兩棲動物會因缺水而絕種。
此后25年,若地球平均溫度再提高攝氏1度,除了將有20億人缺水,許多人亦因營養不良、疾病、熱浪、水災、干旱而死亡,,全球約有20%至30%的物種將會消失,
中國是目前全球面對水源危機的國家之一,當地北方3億2000萬農民人口難以定時獲得標準的飲用水,另有2000多萬農村人口連喝水都成問題,而且沒有水源灌溉田地。
除此之外,缺水導致當地近3億畝農田受旱,以致糧食減產280余億公斤,同時,工業和城市用水嚴缺,影響工業產值高達2300億人民幣(折約1042億令吉)。
全球暖化造成河流逐漸乾涸,但人類每天都需喝水,一些國家遂採用吸取地下水的方式解決對水的需求。
此種做法猶如拿石頭砸自己的腳,因為地下水需要幾個世紀才能儲存一定的量,但人類卻只以數十年的時間就可以抽干地下水源,這將間接影響環境與氣候,產生更多問題。
全球暖化產生的水源危機帶來嚴重的災害,令人心驚膽跳,然而有科學家認為這道人類難題並非無法可解,他們相信在全球想方設法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努力下,全球平均氣溫劇升的幾率並不高。
同時,這些學者相信除了盡速減緩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應提高貧窮國家的抗災能力,兩者並行才能更有效的解決水荒問題。
專家提出數項針對水源危機的抗災方法,例如各國應根據聯合國的建議成立淡水資源管理部門和跨國管理機構,以便有序使用國際水源系統。
此外,農業灌溉應強調節約用水和使用先進的灌溉技術,工業方面可再循環使用工業廢水,此舉將有助減緩水源危機。
再者,大量開發水源,如建造專門儲存雨水的水庫,將是維持水源充足的重要戰略,沙地阿拉伯、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已個別在這兩各面取得不俗的成績。
全球暖化像是地球發出怒吼,人類是否能安撫大自然的怒火,完全取決于人類的誠意。
地球上約70%是海水,雖然海水並不適合飲用,但面對地球暖化水源缺乏,許多國家開始打起淡化海水當食用水的念頭。
海水淡化(Desalination)是一種水處理技術,需要大量資金和核能處理,起初生產成本昂貴,售價自然高于一般食水,人民也無法負擔。
隨著科技日益進步,技術成本下降,一些國家如以色列、新加坡、中國、印度、巴基斯坦、百慕達,以及美國某些州屬開始使用海水淡化科技。
但是,海水淡化會對環境帶來衝擊,包括可能使全球氣候變遷惡化。
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WWF)全球淡水計劃主任皮托克指出,海水淡化是一種會製造溫室氣體的取水方式,因此他認為相關國家應先使用對環境造成較少傷害的供水方式。
來自該基金會的研究報告指出,海水淡化會破壞珍貴的兩岸棲地、累積高鹽度的廢棄物、增加溫室氣體排放等。
有句話說:"危機也是轉機",這句話一樣可以套用在水源危機。
隨著全球暖化引發的水源問題,許多與水有關的行業也水漲船高。
彭博世界水利股指數(Bloomberg Water World Index)的11支水行業股票,從2003年至2007年累積總回酬高達35%,將同期的石油燃氣股的29%回報率比了下去。
歐美地區的水務股同樣表現不俗,7年來股票價值上升150%,較同期僅增長50%的國際藍籌股高出3倍,水行業前景一片亮麗。
發展中國家對水的需求量相當高,尤其是中國,許多歐美水務公司已瞄準這個機會,希望在工商業發展迅速,都市、工業用水開始供不應求的中國分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