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和简化字

千百年来,中国人用繁体字书写了浩如烟海的古籍,繁体字为记录历史、传播文化曾经立下过汗马功劳。

但是,笔画繁多的繁体字,难认、难记,也难书写。因此,历史上各个时期,民间都创造了不少简体字,历代政府也不断地对汉字进行整理和规范。秦始皇推行的“书同文”,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进行的汉字整理和规范工作。从汉字几千年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简化。

简化字,是汉字中由笔画繁多的字改写成的笔画简单的字。1949年以后,为了普及教育的需要,中国政府统一对汉字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简化工作,先后有2000多个繁体字被简化字取代。汉字简化的主要方法有:1.用简单的符号代替复杂的偏旁。2.保留繁体字的一部分。3.用笔画简单的同音字代替。4.借用古字。5.草书喘化。6.改换形声字的声旁。7.用传统方法造新字。

现在,简化字是联合国的工作文字之一,而在台湾、香港等地区仍然通行繁体字。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汉字的数量很多,总数约6万个,常用字约6000个。

汉字有悠久的历史。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汉字,是距今3400多年前的甲骨文,它们已是很成熟、很发达的文字。据科学家推算,汉字的历史有5000年左右。

汉字起源于记事图画。从古到今,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的演变。现行汉字的通行字体是楷书。
汉语是中国汉民族使用的语言。汉语历史悠久,在3000多年前就有了相当成熟的文字。

汉语是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语言,全世界大约有12亿人使用汉语。除中国大陆、台湾省和香港、澳门特区外,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使用汉语,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几千万华侨、华裔,也以汉语的各种方言作为自己的母语。

汉语是中国人的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汉语的标准语是“普通话”,在台湾省被叫作“国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叫作“华语”。汉语目前有七大类方言:北方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粤语、闽语。汉语的普通话既是汉民族的共同语,也是汉民族的标准语。

中国除了汉语以外,还有几十种其他语言。
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的语言,它包括普通话和多种方言。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普通话为中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人们之间的交际提供了方便。

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即使都使用汉语言,各地区说的话也不一样,这就是方言。方言俗称地方话,是汉语在不同地域的分支,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汉语目前有七大类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其中,北方方言是通行地域最广,使用人口最多的方言。客家话、闽语、粤语还在海外的华侨华人中使用。

汉语方言十分复杂。各方言之间的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其中语音方面的差异最明显。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就有“十里不同音”的说法。如果各地人之间都用方言土语说话,就会造成交际上的困难。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人就认识到,社会交际应该使用一种共同语。与“十里不同音”的方言相比,各地人都能听得懂普通话。因为讲普通话有利于各民族、各地区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信息传递,所以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推广普通话的工作,鼓励大家都学普通话。

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是商代的文字。

商代甲骨文是1899年由清代学者王懿荣发现的,出土地点主要在河南安阳,那里曾经是商代晚期的都城。

在这之前,河南安阳小屯村的农民,经常发现刻着奇怪文字的龟甲和兽骨,他们不认识上面的字,就把甲骨当作药材卖给了药店。王懿荣从买来的中药中发现了这些龟甲、兽骨,经过研究,他认为,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是3000多年前商代的文字。

到目前为止,从河南安阳出土的有字甲骨共10多万片,发现甲骨文单字4500个左右,已经确认的约有1700字。这些文字,大都是商代统治者占卜祭祀时的祝辞和简单记事。甲骨文以象形字为主,笔画匀称,字形美观,这说明,甲骨文的形成,已经经过了相当长的发展过程。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熟的汉字,它为研究汉字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宝物资料。

过去,人们一般把商代甲骨文当作中国最早的文字。20世纪80年代,又从西安市郊区出土了少量的有字甲骨,经过考古学家研究证明,这些甲骨文比商代甲骨文还要早,距今已有4000年左右的时间。